COPYRIGHT©广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粤ICP备1813696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1000
来源:第一财经 2021-01-27 11:52
慧正资讯:进入2021年,随着全国多地的升级版“限塑令”陆续实施,一个月来多家相关受益行业企业股价大幅上涨,生产用于替代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可降解塑料、纸制品的原料及成品价格也随着需求的大量增加一路上涨。
目前在主要商超和餐饮场所用于替代传统一次性塑料吸管和一次性塑料袋的主要品类是纸制品和可降解塑料制品,其中涉及的相关生产原料包括可完全生物降解的塑料原料聚乳酸(PLA)、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和可用于生产纸吸管的白卡纸。
作为塑料替代品,纸业公司自2021年1月上半月均取得了较好的走势,直至上周才略有降温。龙头太阳纸业(002078.SZ)年内股价从14.53元上涨至最高16.35元,涨幅13.31%,晨鸣纸业(000488.SZ)年内股价从6.49元涨至最高7.68元,涨幅19.63%。被股民戏称为“新年第一大妖股”宜宾纸业(600793.SH)自年初以来连拉10个涨停板。哪怕是13日公布的0.98亿元业绩预亏也未能阻挡股价上涨,预亏发布后还连拉5个涨停,直到1月20日股价才开始有所回落。
国内最早布局可降解塑料PBAT材料业务之一的金发科技(600143.SH)本月股价则是一路从17.37元上涨至23.93元,涨幅39.61%,另一家恒力石化(600346.SH)的股价则从月初的27.68元升至43.23元,涨幅54.56%,目前仍未见放缓迹象。而正在布局PBAT研发和试验的丹化科技(600844.SH)也同样因为15日、18日、19日连续三个涨停板,收到了上交所关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形的问询。
两大替代产品被资本疯狂追逐,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看到了限塑令带来的巨大行业空洞与需求,据IHS Markit显示,2019 年全球生物可降解塑料需求量约46.1万吨。据Grand View Research,2019年我国塑料包装市场规模540.8亿美元,假设以30%的替代比例计算,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约162亿美元。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几种可替代产品的价格也随着需求持续上涨。据相关市场统计,PLA的价格从去年的均价1.8万元/吨涨至目前的约3万元/吨,最高价达到3.5万元;PBAT的价格也已从2020年12月初的2.3万元/吨上涨到了2.8万元/吨,乃至3万元。相关纸业公司的涨价函也透露白卡纸价格从2020年9月的5200/吨含税价上涨至目前的7810/吨,已累计上涨50%。
受原料价格上涨影响,可降解与纸业的一些上市公司也在最近发布公告说明相关市场布局并预测2020年盈利预增。
比如,博汇纸业1月16日发布2020年年度业绩预增公告称,预计2020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22亿元至8.4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6.88亿元到7.15亿元,同比增加514.15%到534.38%。公告指出,受益于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关于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有关事项的公告》等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白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促使行业景气度回暖,公司产品销量和价格在2020年度稳步上升。
此前,瑞丰高材(300243.SZ)于1月12日发布2020年年度业绩预增公告称2020年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约8346.84万元~9092.1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2%。不过,就可降解塑料领域来说,瑞丰高材的6万吨PBAT产能还未投产,公司在前期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问答中表示,公司研究中心于2019年就开始了PBAT的合成开发,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项目工艺来源于与上海聚友的技术合作,预计PBAT工厂投产时间在今年秋季。
不过,全球主要的聚乳酸生产商之一德国化工企业巴斯夫集团(BASF SE)则预告了2020年息税前收益的下降。其1月20日发布的2020年四季度以及全年业绩初步数据预计其2020年全年销售额为591.49亿欧元,不计特殊项目的息税前收益预计为35.60亿欧元,尽管这一数据低于2019年的593.16亿欧元,但高于分析师的共识预测以及巴斯夫预测。公告称,息税前收益的同比下降主要是由于化学品、表面处理技术、材料以及农业解决方案业务领域的收益贡献大幅下降所致。
目前国内PLA领域企业包括浙江海正科技等,PBAT主要为金发科技、蓝山屯河、恒力石化等。而包括万华化学、华峰新材、彤程新材、金丹科技、瑞丰高材、长鸿高科等上市企业亦在此领域有产能新建计划。
华泰证券研报认为,全球可降解塑料行业总体处于产业化初期,目前产能主要集中于欧美国家、主要企业包括NatureWorks、TotalCorbion、巴斯夫等。伴随法规逐步明朗,政策推动行业需求有望迎来快速成长期。国内可降解塑料市场在“碳中和”背景下,有望在未来2-3年内迎来快速发展期,目前国内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此次禁塑令在各地的实施有望推动国内市场渗透率提高,促使消费端用量增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中实现可降解全产业链生产工艺和加工技术的还十分有限,尤其PLA原料生产工艺长期把持在外国企业手中,企业也因此十分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设。
浙江海正是国内产业化规模最大的PLA企业,企业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自2000年开始合作。中粮科技公司曾公告称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已掌握可降解生物材料全产业链生产工艺和加工技术,万吨级丙交酯项目正在稳步推进。道恩股份也在近日同央企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布局年产12万吨生物可降解树脂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