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塑料起源地:热烈祝贺川大高分子成立70年!

来源:川大高分子 2023-12-22 09:47

1.png

勾勒纷繁复杂的分子结构,

诠释无尽的可能与创造,

揭示材料世界中微小而神奇的精妙之处,

高分子学科是一门与自然相约的科学!

1953年,

四川化工学院初设塑料工学专业,

川大高材人点燃艰苦创业的一星火种,

照亮了我国材料发展史上的漫漫黑夜。

 

2023年,

川大高分子70年!

七十年筚路蓝缕谋发展,

七十载锐意进取铸辉煌!

川大高分子人勇擎新时代的先锋火炬,

在新的征程上,扬帆起航!

12月16日上午,四川大学高分子学科创立70周年暨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会在四川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大会由四川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长生主持。

3.png

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曹萍表示,川大高分子学科是学校工科学科的排头兵和优势学科之一,为我国高分子学术界和产业界培养并输送了一大批拔尖人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和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重大贡献,希望川大高分子学科全体师生在新的征程上迎接时代挑战、抓住时代机遇、勇担时代使命,锚定“世界高分子中心”发展目标,为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川大高分子力量。

活动现场,星光璀璨,群英荟萃。共有11位院士出席,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曹镛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颜德岳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程正迪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瞿金平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永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蹇锡高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Chul B. Park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石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王玉忠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王琪教授。此外,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曹萍及上海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校领导、兄弟高校的院系代表、企业代表、学校机关部处和兄弟院系代表、学科校友代表和师生代表共300余人参会。大会还特别邀请了高分子学科老一辈领导和专家出席。

会上,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教授发表视频致辞,曹镛院士、程正迪院士代表嘉宾致辞。王琪院士代表学科教师发言,徐坚教授代表校友发言。

大会特别邀请瞿金平院士、傅强教授、唐安斌董事长作大会报告。特别感谢兄弟院校、合作单位、广大校友发来的贺信、贺礼。会上,学生代表为学科70周年献上祝词。

艰苦创业 拓土开疆

与国同兴求奋进,孜孜不倦育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塑料制品奇缺。为响应政府号召, 1952年徐僖院士成功利用五棓子合成了我国的第一批塑料,1953年我国第一个塑料工厂——“重庆棓酸塑料厂”建成并投入生产,成为新中国塑料工业开端的重要标志。

4.png

1953年5月10日,《新华日报》头版以《我国第一个自制塑料的工厂重庆棓酸塑料厂开始生产》为题报道了这一重大成果。同年6月4日,《人民日报》也以《在祖国经济建设的战线上:我国第一个棓酸塑料厂开工生产》为题进行了报道。

同年,为培养更多的科研技术骨干、开设更多的塑料工厂,我国高校第一个塑料专业——“高分子化合物专业”(1954年更名为塑料工学专业)应运而生,并首次面向全国招生。当时徐僖担任教研组组长,乐以伦、张承琦、张开、江之桢等都是塑料专业的骨干成员。

5.png

成都工学院高分子学科  主要创始人

1957年夏,塑料工学专业的首批本科生毕业,同年,应中国政府邀请,苏联列宁格勒化工学院专家安纳托里•费道罗维奇•尼古拉耶夫(苏联院士)到中国访问,并参与塑料工业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苏联专家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还带来了宝贵的书籍和学术期刊,更开拓了一条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渠道。也是从这时起,徐僖与学科老一辈创始人有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将成都工学院建成一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高分子研究基地。

6.png

1957年,成都工学院“塑料工学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合影

7.png

安纳托里•费道罗维奇•尼古拉耶夫(后排左起第五位)与学生合影

1958年8月,经高教部批准,新建了“合成纤维”专业(1960年改为“化学纤维”专业)。1960年,经四川省高教局批准,正式建立高分子研究所。鉴于当时国内高校在高分子教材方面的缺失,徐僖决心撰写一部高分子教材,即使在“改造”中也从未放弃。终于,1960年教材书稿完成并出版,定名为《高分子物化学原理》,成为我国高等院校高分子专业第一本教科书。

9.png

徐僖院士完成的我国理工科院校第一部高分子教材书影(该书再版三次,总印数高达24300册,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奇迹。)

1961年,高分子化工系成立。下设化学纤维、塑料工学、合成橡胶工学、皮革工学四个专业,并建有六个教研组和高分子研究所。1979年,高分子化工系改建为高分子材料系

与时俱进 学科领先

“四位一体”谋发展,加工特色最鲜明

20世纪80年代,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学科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81年,获国家首批“高分子材料”专业博士点。1986年,高分子材料系分解重组,形成了高分子材料系、塑料工程系、化学纤维系、皮革工程系、高分子研究所“四系一所”的学科体系。并于同年,获批了我国第一个“塑料成型加工”专业博士点。

1988年,学校向国家申请建立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89年6月16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高分子材料工程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1992年10月,全国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成都科技大学建立高分子材料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获批“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

至此,经过几代川大高分子人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川大高分子学科发展为拥有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四位一体”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2001年7月,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成为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中第一个以高分子学科为主体的学科型学院

立德树人 守正创新

不忘初心担使命,踔厉奋发筑未来

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以高分子为主的“高分子与特种功能材料科技创新平台”被列为学校“985工程”重点建设平台。

2008年,高分子学科牵头获准建设国家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于2012年完成验收。

2014年,四川大学高分子学科发展国际顾问交流会隆重召开,美国工程院院士Donald Paul、 Stephen Z. D. Cheng、时任Polymer亚太区主编Charles Han、原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副校长Benjamin S. Hsiao、时任JAPS主编Eric Baer等国际知名高分子专家应邀出席。同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全国第一个参加和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高分子材料类专业。

10.jpg.png

2014年6月2日,四川大学高分子学科发展国际顾问交流会参会人员合影。

学科现有在职教职工340余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50余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10余人,院士4人,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7人次,国家优青等国家级青年人才44人次,在读本科生1120余人,研究生1180余人。徐僖、段镇基、毛炳权、石碧、瞿金平、王玉忠、王琪、Chub.B Park、徐卫林 9名两院院士在此求学、任教,奠定了川大高分子学科人才培养的基石。

学科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定位,秉承“强基础、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的培养理念,始终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课程,源源不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的2万余名毕业生,其中硕士、博士5千余人在科研、教育、国民经济各领域贡献川大高分子力量,被誉为中国高分子的“川军”

12.jpg.png

1959年,《成都工学院塑料专业研究生学习计划(草案)》写道:“一、任务:培养又红又专的,在本门学科方面具有系统而坚定的理论基础,能够独立进行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等学校师资”。

近年来,学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构建具有川大高分子特色的“双课堂融通”的教学体系;注重教研相长、因材施教,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和教研一体化平台;开设“国际课程周”全英文课程和“名师讲堂”、“高分子论坛”等讲座,开展“大川视界”、海外实习和联合培养等项目,“双线融合”培养全球胜任力;面向行业需求,聚焦新技术、新产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共同体,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前路砥砺 沐光而行

服务科技当自强,勇毅前行创一流

建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高分子研究基地一直以来是川大高分子人的使命。

13.jpg

2016年4月2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寄语师生“要把川大高分子学科建成世界一流学科”。

学科依托5大研究平台,3大学术期刊,5个先进高分子与加工技术国际合作中心,坚持基础研究与学科前沿发展并重,深耕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新原理和新技术,聚合物加工成型理论和技术,高性能和功能高分子材料,油气开采和新能源高分子材料,废弃高分子材料再生利用与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五大特色研究方向,着力把川大高分子打造成为高分子材料科技领域服务国家战略科技的中坚力量。

14.jpg

15.jpg

《油田化学》:1984年创刊;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5年创刊;

《SusMat)(可持续发展材料)》:2020年创刊。

16.jpg

2017年、2022年,“以先进高分子为特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两次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3年11月以先进高分子为特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ESI排名全球第35位,相对位次0.261‰

新征程上,学科将持续围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学科的奋斗目标,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能力,发挥多学科交叉的特色优势,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向世界高分子中心迈进!

相关文章

推荐产品更多>>

最新求购更多>>

投稿报料及媒体合作

E-mail: 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