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里碳素关闭碳纤维工厂!产业困境的缩影

来源:慧正资讯 2025-05-07 17:35

2025年2月18日,德国工业巨头西格里碳素(SGLCarbon)宣布启动碳纤维业务部门的全面重组计划。短短三个月后,该集团于5月5日公布了一项重大决策:关闭其位于葡萄牙拉夫拉迪奥(Lavradio)的碳纤维及前体材料生产基地。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欧洲碳纤维制造业的进一步收缩,也折射出全球产业链竞争格局下欧洲工业的深层困境。

Lavradio工厂的落幕:历史与现实的割裂

拉夫拉迪奥工厂是西格里碳素全球碳纤维业务七大生产基地之一,拥有250名员工,主营丙烯酸纤维(PAN原丝)和碳纤维前体的生产。作为欧洲仅存的腈纶制造商之一,该工厂曾凭借技术积淀在欧洲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其历史使命终因市场环境的剧变而终结。

根据计划,工厂将于2025年6月停止生产,并在2026年底前完成全面关停。首阶段裁员将波及190名员工,西格里碳素承诺将“与利益相关者协商”处理后续事宜,但未透露具体补偿方案。

关闭背后的三重压力

一是需求萎缩与价格崩塌。欧洲市场对碳纤维及前体材料的需求近年来持续下滑,叠加全球产能过剩(尤其是亚洲企业的快速扩张),导致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西格里碳素在公告中直言:“纤维产品的制造成本无法与亚洲竞争,而欧洲市场复苏无望。”

二是能源成本的结构性劣势。欧洲高昂的能源成本(尤其是俄乌冲突后的电价飙升)进一步削弱了本土制造业的竞争力。拉夫拉迪奥工厂的丙烯酸纤维生产属能源密集型环节,相较亚洲同行,其成本劣势难以逆转。

三是战略收缩聚焦核心业务。西格里碳素近年来持续剥离非核心资产,此次关闭是重组计划的关键一步。碳纤维业务部门2024年亏损达数亿欧元,管理层强调必须“止血”以保护集团整体利益。

欧洲碳纤维产业的困境与反思

拉夫拉迪奥工厂的关闭并非孤例。过去五年间,欧洲多国碳纤维企业因成本压力和亚洲竞争陆续减产或退出。据欧洲复合材料工业协会(EuCIA)统计,欧洲碳纤维产能占比已从2015年的35%降至2024年的不足15%。

行业症结:

产业链断层:欧洲缺乏完整的碳纤维上游原料(如丙烯腈)供应体系,依赖进口推高成本。

政策支持不足:相较于亚洲国家通过补贴、税收优惠扶持本土企业,欧洲绿色转型政策更侧重下游应用(如风电、氢能),对材料端投入有限。

技术路线单一:欧洲企业长期聚焦航空航天级高端碳纤维,但该领域需求增长缓慢,而亚洲在工业级碳纤维的规模化生产上占据绝对优势。

管理层的抉择与争议

西格里碳素首席执行官安德烈亚斯·克莱因(AndreasKlein)坦言:“关闭决定极其艰难,但拉夫拉迪奥工厂的持续亏损已危及集团生存。”然而,这一举措引发欧洲业界争议。

支持者认为在全球化竞争下,欧洲必须放弃“全产业链”执念,专注高附加值环节(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与应用)。而反对者则警告称核心原材料产能外迁将加剧欧洲工业“空心化”,威胁国防、新能源等战略产业的供应链安全。

未来:重组之路何去何从?

西格里碳素表示,碳纤维业务部的重组仍在进行中,其余六座工厂的命运将根据“盈利潜力评估”逐一决定。可能的路径包括产能转移,将部分生产线迁至能源成本更低的北美或亚洲。

技术升级:转向高模量碳纤维等细分领域,避开与亚洲企业的直接竞争。

另外则是寻求合作与出售,寻求与下游企业(如宝马、空客)的深度绑定,或引入战略投资者分担风险。

欧洲工业转型的阵痛

拉夫拉迪奥工厂的关闭,是欧洲传统制造业在全球化变局与能源危机中艰难求存的缩影。当“绿色转型”口号遭遇经济现实,如何在开放竞争与产业自主性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欧洲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的长期课题。西格里碳素的重组或许只是这场浪潮中的第一朵浪花,更大的风暴可能尚未到来。

相关文章

推荐产品更多>>

最新求购更多>>

投稿报料及媒体合作

E-mail: 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