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退潮":泰光集团按下中国氨纶产线的暂停键

来源:慧正资讯 2025-07-18 14:46

韩国泰光集团近期宣布,自7月14日起将暂停中国子公司部分氨纶生产线运营,并对未来战略进行重新评估。这是泰光首次在中国市场暂停氨纶业务。据悉,此举是基于当前行业供需格局的变化,以及整体盈利状况的考量。

泰光化纤(苏州)有限公司自2003年设立以来,被视为泰光产业的摇钱树,作为集团在海外的重要氨纶生产基地,拥有三家工厂,总产能达2.7万吨。但当前,公司已连续三年亏损,目前已完全陷入资本减值状态。这是由于近年来中国大型纺织企业大举投资设备,使其竞争力显著减弱。数据显示,泰光化纤(苏州)自2021年起销售额持续下滑,2023年为943亿韩元,较2021年减少超过三分之二,出现连续亏损。

2.png

泰光已于7月14日暂停一条年产5500吨的生产线进行设备检查,并考虑于7月21日停运另一条生产线,未来不排除根据评估结果作出进一步调整。与此同时,公司原计划在中国宁夏新建第二家氨纶工厂的投资项目也已暂停。该项目原计划投资8600亿韩元,年产能为10.8万吨,因多方面因素,泰光于去年决定暂缓推进并计提相关减值。面对行业新趋势,泰光正在优化全球产能布局,以提升整体运营效率与资源配置。

氨纶是一种弹性纤维,在纺织领域应用广泛,能显著提升织物的弹性与舒适度,被大量用于运动服装、内衣等产品。近年来,随着全球消费者对穿着体验要求的提高,氨纶市场需求呈现增长态势。但与此同时,行业竞争也日益激烈,特别是在中国市场,本土企业的崛起改变了原有的竞争格局。

从市场份额来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氨纶生产国和消费国。根据相关数据,2024年中国氨纶产能达到126.45万吨,预计占全球总产能的77.3%。国内众多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在成本控制和产品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华峰化学作为中国最大的氨纶生产商,其产能已达32.5万吨/年,且还有15万吨产能正在建设中。与之相比,泰光化纤(常熟)的产能仅为不到3万吨/年,规模上的巨大差距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成本方面,中国企业凭借规模化生产和完善的产业链优势,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国内在原材料供应、技术研发等方面也不断取得突破,进一步提升了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反观泰光化纤(常熟),由于市场份额被挤压,产能利用率不足,单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盈利能力持续恶化。

除了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整体供需结构的变化也是导致泰光做出调整的重要原因。尽管氨纶市场需求总体呈增长趋势,但近年来,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消费市场的波动,使得需求增长速度放缓。与此同时,行业内新增产能不断释放,导致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价格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政策环境也是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化纤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化纤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自2025年起,氨纶单吨碳排放超过3.2吨将征收每吨200元的碳税。这对于一些老旧生产装置、能耗较高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泰光化纤(常熟)的部分生产线可能面临较高的碳税成本,进一步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企业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战略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于泰光集团来说,暂停中国子公司部分生产线的运营,是其应对当前困境的一种策略调整。通过重新评估市场形势和自身竞争力,泰光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从长远来看,行业整合与转型升级将是氨纶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一些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而具备规模优势、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生产能力的企业将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于中国氨纶行业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本土企业需要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加强品牌建设,进一步巩固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另一方面,行业内的整合与洗牌也将为优势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对于泰光集团以及其他外资企业来说,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是其在中国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无论是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还是优化全球产能布局,只有适应市场变化,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中国氨纶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泰光集团的这一调整举措不仅反映了其自身面临的困境,也折射出整个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在未来的发展中,行业内的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通过不断创新与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产品更多>>

最新求购更多>>

投稿报料及媒体合作

E-mail: 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