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广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粤ICP备1813696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1000
来源:慧正资讯 2025-07-18 14:56
7月15日,扬州惠通科技的一纸公告揭开了两起总标的额高达5.6亿元的技术秘密侵权案的戏剧性结局——原告上海聚友化工突然撤诉。这场持续两年、牵涉五家上市公司、关乎PBS/PBAT核心制备工艺的商业秘密大战,在即将进入白热化阶段时戛然而止,留给业界无限遐想。这场诉讼不仅关乎几家企业的商业利益,更折射出中国生物基材料行业在"双碳"战略下的技术争夺暗流。
技术暗战:可降解塑料领域的"专利丛林"
聚友化工起诉的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与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技术,是当前可降解塑料领域的"黄金工艺"。这两种材料因其在自然环境中可完全降解的特性,成为传统塑料的最佳替代品,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将突破500亿元。诉讼涉及的"聚酯连续聚合制备工艺"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堪称行业命脉。
值得注意的是,被告阵容堪称行业"全明星"——中科启程背靠中科院技术,长鸿高科是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龙头,华阳集团则是山西国企转型代表。这些企业不约而同选择布局PBAT产业链,恰恰印证了该技术的商业价值。而聚友化工作为拥有20年聚酯技术积累的"隐形冠军",此次以技术秘密而非专利发起诉讼,暴露出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复杂生态。在化工领域,工艺参数、设备设计等know-how往往比专利更具保护价值,这也使得技术秘密侵权成为行业竞争的灰色地带。
撤诉谜团:商业博弈还是证据困境?
两起案件在江苏省高院立案后历时两年突然撤诉,这一反常举动引发诸多猜测。从法律视角看,技术秘密案件原告胜诉率不足30%,核心难点在于"秘密性"与"侵权证据"的举证。聚友化工需要同时证明:其工艺信息不为公众所知悉、采取了合理保密措施、被告信息与其实质相同且存在接触可能。尤其在多被告联合侵权案件中,证据链构建更为复杂。
业内人士分析,撤诉可能隐含三种可能:一是双方达成庭外和解,被告可能通过技术合作或市场让步换取原告撤诉;二是聚友化工面临举证压力,关键技术比对可能对其不利;三是诉讼战略调整,转向其他维权途径。值得玩味的是,惠通科技实控人此前出具的"全额赔偿承诺",既是对投资者的安抚,也可能增强了公司在谈判中的底气。
行业启示:创新与保护的平衡术
这场未决先撤的诉讼给快速扩张的可降解塑料行业敲响警钟。随着国家"禁塑令"推进,PBAT产能从2020年的不足20万吨激增至2025年预计超300万吨,产能过剩隐现。在此背景下,技术同质化竞争加剧,企业面临创新投入与侵权风险的双重压力。
案件揭示出三个深层矛盾:其一,技术迭代速度与知识产权保护周期的错配——化工工艺创新需要长期积累,但市场机会转瞬即逝;其二,人才流动与技术保密的冲突——行业高端人才有限,员工跳槽易引发技术外泄争议;其三,标准必要专利与行业发展的平衡——龙头企业试图通过专利布局构建竞争壁垒,可能抑制后发企业创新。
对企业的启示更为现实:建立完善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包括分级保密制度、竞业限制协议等技术;加强自主研发过程中的"避障设计",避免落入他人知识产权范围;在并购合作中做好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正如某位行业专家所言:"在材料行业,真正的技术领先不是靠诉讼维持的,而是靠持续创新迭代的能力。"
尾声:创新竞赛的下半场
随着诉讼阴云散去,惠通科技等企业得以轻装上阵。但这场风波揭示的行业问题远未解决。在国家发改委《"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推动下,可降解材料行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若想在这片蓝海中持续航行,必须构建"硬科技"护城河——这既包括原创性技术突破,也涵盖知识产权战略布局。
撤诉不是终点,而是行业自我修正的起点。当资本热潮退去,真正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将会浮出水面。在这场关乎生态文明的材料革命中,唯有将创新基因深植企业骨髓,才能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技术诉讼泥潭,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毕竟,在"双碳"目标下,可降解塑料的赛场足够宽广,容得下多个技术流派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