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广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粤ICP备1813696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1000
来源:慧正资讯 2025-07-22 17:48
在新能源汽车与高端制造产业快速迭代的浪潮中,碳纤维材料正以其独特的性能优势,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近日,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复神鹰西宁公司签订框架合作协议,聚焦高性能碳陶刹车盘的成本优化与规模化普及,这一合作不仅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典范,更折射出我国碳纤维产业在技术突破、应用拓展与生态构建上的蓬勃活力。
校企协同启新篇:碳陶刹车盘成新能源汽车升级关键
金博股份与中复神鹰的合作,为碳纤维材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打开了新空间。作为新能源汽车制动系统的核心部件,碳陶刹车盘凭借优异的耐高温性与制动稳定性,已成为汽车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金博股份历经5年多的深耕,已将碳陶刹车盘成功应用于多款新能源车型,其产品因较高的性价比,在与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可满足从商用车到乘用车的多样化需求。
而中复神鹰则在材料端为这一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撑。其开发的适配碳陶刹车盘特性的专用碳纤维,从源头保障了产品性能的持续优化与综合成本的进一步下降。此次合作中,双方计划共建技术研发体系、建立核心材料优先供应机制、探索低碳制造工艺,合力突破技术转化和规模化生产的效率瓶颈。这种“材料研发+部件制造”的深度协同模式,不仅能缩短产品迭代周期,更将加速碳陶刹车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规模化普及。
中复神鹰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健关于“聚焦产能稳定、成本控制及供应链协同,共同激发碳纤维在碳陶领域的应用潜力”的表态,与金博股份在光伏行业承压背景下向碳陶材料领域的战略转型形成呼应,凸显了头部企业对碳纤维应用蓝海市场的共识。
产业发展态势:从产能爆发到高质量进阶
我国碳纤维产业已走过了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2019—2023年成为产能爆发期,五年间产能翻了近五倍;2024年,行业进入冷静调整期,产能增速虽有所放缓,但新增产能的产品类型更趋丰富,T300级别、T700级别及以上12K、24K产品成为主流,反映出产业从“量”到“质”的转型。
从区域分布来看,华东、东北及西北三大区域构成了我国碳纤维供应的核心力量,合计占比达92.77%。华东地区凭借早期积累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格局;东北地区以吉林省为核心,呈现高度集中的产能分布;西北地区则依托能源优势,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投资,成为新兴的产业聚集地。这种区域布局既体现了产业发展的历史积淀,也反映了资源禀赋对产业分布的影响。
在“双碳”战略与轻量化需求的双重驱动下,碳纤维材料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除了汽车领域,其在航空航天、能源、体育用品、建筑补强等领域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尤其在国家将低空经济提升至战略新兴产业高度的背景下,碳纤维复合材料因其低密度、高强度等特性,正成为低空经济“起飞”的关键材料,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国产替代加速:头部企业引领产业突围
长期以来,碳纤维核心生产技术被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的企业垄断,日本东丽、美国赫氏等国际巨头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然而,近年来国内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正加速打破这种垄断格局,国产替代进程显著加快。
在这一进程中,一批头部企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光威复材作为行业先行者,2005年便成功突破T300级碳纤维工程化关键技术,如今已构建起从原丝到复合材料制品的全产业链布局,产品覆盖T300至T800多个级别。
中复神鹰在技术突破上表现亮眼,不仅系统掌握了T700级、T800级等千吨级技术,还在国内率先实现干喷湿纺关键技术突破,其2.85万吨的总产能已跃居世界前三,西宁基地2.5万吨的年产能更是彰显了其规模优势。
吉林化纤依托集团优势,构建了从原丝到碳纤维再到复合材料的完整产业链,旗下三大生产基地分别聚焦大丝束、小丝束等不同领域,形成了差异化发展格局。
上海石化则在大丝束碳纤维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掌握48K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的企业,其相关项目的投产大幅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竞争力。
中简科技专注于航空航天领域,其ZT7系列等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高端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企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碳纤维产品性能的提升,更通过规模化生产有效降低了成本,为碳纤维材料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从金博股份与中复神鹰的协同创新,到各头部企业在技术与产能上的持续突破,我国碳纤维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下,随着技术不断迭代、成本持续优化与应用场景的进一步拓展,碳纤维材料必将在新能源、高端制造、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