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国外化工企业业绩比拼!分化加剧,高附加值业务成突围关键

来源:慧正资讯 2025-08-11 11:03

2025年二季度,全球化工行业在需求疲软、宏观经济波动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多重压力下呈现明显分化。截至目前,巴斯夫、陶氏、霍尼韦尔等28家国外化工企业披露的最新业绩显示,尽管多数企业受产品价格下跌、能源成本高企等因素拖累,业绩出现下滑,但霍尼韦尔、杜邦等凭借高附加值业务实现逆势增长,帝斯曼-芬美意更是创下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激增982%的亮眼表现。欧洲化工企业则因能源成本压力和产品价格下行,上下游连锁承压,成为行业“重灾区”。

高附加值业务发力,头部企业逆势突围

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聚焦高附加值业务的企业展现出较强韧性。霍尼韦尔二季度销售额达104亿美元,同比增长8%,有机销售额增长5%,部门利润同比增长8%至24亿美元,尽管利润率略有收缩,但仍保持在20%以上的高位,印证了其航空航天、特性材料等高附加值板块的抗周期能力。

杜邦同样凭借技术壁垒实现增长,二季度净销售额32.6亿美元,同比增长3%,其中电子材料、工业生物科技等业务贡献显著,持续经营净利润同比激增35%至2.38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其电子业务分拆计划(Qnity)将于11月完成,分拆后工业部门的聚焦有望进一步强化高附加值业务占比。

帝斯曼-芬美意则成为业绩“黑马”,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暴增982%至5.41亿欧元,二季度调整后EBITDA同比增长19%,利润率提升至18.9%。这一表现与其战略聚焦密切相关——6月已完成饲料酶业务出售,剥离低附加值资产的同时,强化营养与健康、材料科技等高毛利板块,推动整体盈利结构优化。

此外,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二季度经调整后净收入从一季度的净亏损1亿里亚尔转为盈利5亿里亚尔,环比改善显著,受益于中东地区相对稳定的能源成本及下游特种化学品需求回升。

需求疲软叠加成本压力,行业整体承压明显

与少数突围企业形成对比的是,多数化工企业二季度业绩下滑,欧洲企业尤为突出。盛禧奥二季度销售额同比下降15%至7.84亿美元,净亏损扩大至1.06亿美元,调整后EBITDA同比减少2500万美元,主要因塑料建材、消费电子等下游需求疲软,叠加原材料价格波动。

住友化学的表现更具代表性,二季度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亏损45亿日元,同比大幅下降118.4%(上年同期盈利244亿日元),尽管营业利润因成本控制同比增加121.3%,但农药、基础化学品板块的价格下行仍拖累整体业绩。

欧洲化工企业的“连锁塌方”尤为显著。巴斯夫二季度销售额同比下降2.1%至157.7亿欧元,EBITDA同比下降9.7%,净收入仅0.8亿欧元,同比暴跌81.4%,能源成本高企和欧洲本土汽车、建筑行业需求低迷是主要原因。科思创二季度EBITDA同比下降15.6%,净利润亏损5900万欧元;阿科玛EBITDA同比下降19.3%,调整后净收入降幅达44.9%,欧洲能源价格较其他地区高出30%-50%,直接挤压了基础化学品的利润空间。

全球能源巨头的化工板块同样承压。埃克森美孚二季度总收入同比下降14.4%,盈利环比下降8%;沙特阿美因原油及炼化产品价格走低,二季度总收入同比下降13.5%,净利润下降22%,反映出能源与化工产业链的联动下行压力。

2.png

行业分化加剧,结构性机会凸显

从二季度数据看,全球化工行业的分化不仅体现在企业间,更体现在业务板块与区域市场。高附加值业务(如电子化学品、特种材料、营养科技)成为穿越周期的核心动力,而依赖基础化学品、能源成本敏感的企业则持续承压。 

区域差异进一步放大:中东企业凭借低成本能源优势相对稳健,北美企业通过产业升级和下游整合维持韧性,欧洲企业则因能源与地缘双重压力陷入“上下游连锁收缩”。未来,剥离低毛利资产、聚焦核心技术、布局低成本能源基地或将成为化工企业的主流战略。

相关文章

推荐产品更多>>

最新求购更多>>

投稿报料及媒体合作

E-mail: 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