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反内卷”=“涨价”?去产能能否打破石化行业“低价换量”困局?

2025-08-22 11:38

据外媒报道,韩国十大石化巨头已同意削减高达25%的石脑油裂解产能,这意味着全国1470万吨年产能中将有270万至370万吨被出清。这场由政府强力推动的重组并非单纯的市场行为,而是产业通商资源部直接主导、财政部强势督促的“自救运动”,财政部长具润哲甚至要求企业提前至下月提交具体方案,展现出应对危机的极度紧迫性。

韩国石化业的困境具有鲜明的外部性特征。亚洲其他国家的大规模扩产,尤其是中国企业凭借成本优势的快速崛起,彻底打破了原有市场平衡。韩国的“反内卷”突围路径,不再执着于通过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来维持市场份额,而是主动削减过剩产能,打破”扩张-亏损-再扩张“的恶性循环。这种战略收缩旨在帮助行业跳出低水平竞争的泥潭,为转向高附加值领域腾挪资源。

反观中国,石化行业的调整则呈现出以结构优化抢占未来赛道的“腾笼换鸟”特征。据悉,中国政府正计划对石油化工行业推出全面调整方案,以化解长期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拟于9月出台的全面调整方案,直指“低附加值领域长期产能过剩”的痼疾,通过淘汰、改造、转型三管齐下,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跃迁。

政策工具箱里的“组合拳”包括对超过20年的老旧设施实施改造,这部分产能约占全国总量的40%;直接关停年产能低于200万吨的小型炼油厂,以应对成品油需求萎缩;引导投资转向特种精细化学品,特别是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疗等新兴领域所需材料。

中韩两国的石化产业调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缩影。欧洲已出现乙烯装置停产潮,欧盟更出台行动计划应对“不公平竞争”,并计划于2026年征收碳税,这些举措将深刻影响全球化工品贸易格局。从更深层次看,这场变革反映了全球石化行业正从传统的成本与规模竞争,转向以技术、绿色和高端产品为核心的新竞争范式。

当前中国石化行业正面临“原料成本上升+去产能+下游需求结构升级”三重压力。成本攀升加速中小炼厂退出,而去产能进程预计未来3-5年将有6000-8000万吨炼能退出。这场“反内卷”改革不仅限于传统行业,也覆盖新兴产业:一方面在钢铁、水泥、炼油等领域“去低效”,淘汰环保不达标产能;另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通过自律限产、合理定价规避恶性竞争。

“反内卷”=“涨价”?

但也有人担心,反内卷是会带来价格的大幅上涨?答案是否定的,反内卷的目的是治理部分领域的低价无序竞争,而不是盲目的推升价格。

以环氧树脂为例,当前液体环氧树脂利润下滑至百元左右,固体环氧树脂利润仍处于亏损状态,今年固体环氧树脂利润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固体环氧树脂利润在1000元/吨左右。早前利润能达到3500元/吨的新戊二醇,现如今利润下滑至不足千元。而在价格竞争更为激烈的钛白粉行业,利润长期亏损。

360鎴🍹浘20250821182119588.jpg

近期,国家层面频繁释放出“反内卷”政策新信号。7月1日,中央财经会议时隔十年重提“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并首次提出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随后,钢铁主产区启动限产、头部光伏企业主动减产、水泥行业推进产能优化,汽车与建材企业纷纷取消降价促销,市场端 “反内卷” 动作持续加码。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延续了7月以来政策端频繁释放的“反内卷、去产能”信号。对于当前产能过剩的石化行业,这一轮去产能无疑将是重点任务。

2025 (1).jpg

相关文章

推荐产品更多>>

最新求购更多>>

投稿报料及媒体合作

E-mail: 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