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涂料领域四位专家入选

来源:慧正资讯 2025-08-22 14:35

慧正资讯,8月20日,中国科学院网站、中国工程院网站分别发布公告,公布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其中,

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推荐工作已经结束。经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审议,中国科学院党组审定,确认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39人。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现将有效候选人名单予以公布。后续将进行外部同行专家评选、院士增选大会选举,选出新增选院士。

本次院士增选中,涂料领域四位专家入选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1.jpg

2.jpg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技术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教授武利民,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技术专家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周峰,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张广照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刚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以下为四位专家简介:

fe42a159-b7d5-4021-920c-cb33913dc066.jpg

武利民,内蒙古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兼任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委员(材料学部),教育部先进涂料工程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主任、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技术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 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树脂及其功能涂料;有机-无机纳米复合微球。

 近年来,武利民负责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以及国内外企业委托项目共计近60项。共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他引20000多次,H-因子70;出版中文专著2部、英文专著2部;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58项。获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以及省部级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先后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基金委创新群体带头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重点项目首席负责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年专家”。培养的博士生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获2014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奖、3人入选国家“四青人才”支持计划。

担任国际涂料领域权威期刊Prog. Org. Coat. (IF6.206)的Associated Editor, Coatings (SCI),National Science Open,《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材料学报》、《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中国涂料》、《涂料工业》等期刊编委。兼任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多次应邀在荷兰、美国、西班牙、英国等国家召开的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和Keynote报告,以及在牛津大学化学系、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等国际著名学术机构作学术报告等。

W020240424827779988971.jpg

周峰,1976年生,1997年和2000年分别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刘维民研究员(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4月—2008年3月在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做研究助理;2008年3月—2013年04月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人才计划研究员。2013年至今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8年10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8年5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22年9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所长、党委副书记。目前为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化学会会员、理事,中国化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润滑材料与摩擦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软物质界面与材料、海洋防污、减阻降噪和生物润滑的研究。

8c82db0e-2ced-443c-9eff-322210fdd2cc.jpg

张广照,男,1966年生,籍贯山东,教授,博导,中共党员,现为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分子溶液与界面(高分子物理化学)方面的工作,包括:“高分子构象与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以及“海洋工程材料、岩土工程材料”的应用研究。

他的教育背景丰富,1983 - 1987年在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系获工学学士,1987 - 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获理学硕士(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1995 - 1998年在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获理学博士(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还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美国麻省大学(埃默斯特)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做博士后。工作经历涵盖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2010年开始在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任教。

张广照教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等多个项目。曾获冯新德高分子奖(2011),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创新论文奖(2009),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奖)科学技术二等奖(2009和2011), 安徽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奖(2009)。在Science Advances, 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RL, JACS, Macromolecules, J. Phys. Chem., Langmuir, Adv. Mater.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4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

640.webp

 李晓刚,1963年生,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主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会士;教育部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腐蚀理事会理事;国际防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会士;欧洲腐蚀联合会会士。国际冶金类顶级期刊《Corrosion Science》顾问编委、Nature系列刊物《njp: Material Degeneration》副主编。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的自然环境腐蚀基础研究与耐蚀钢研发、腐蚀大数据理论与技术等。作为“海洋装备材料腐蚀与防护技术基础”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科技部材料腐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负责人,他负责了我国新时期材料环境腐蚀野外试验台站技术体系建设,建立“腐蚀大数据”概念并发明联网观测技术,提出耐蚀钢成分设计与调控新认识,发明低合金耐蚀钢系列新钢种并实现产业化生产,解决了国家重大工程多项材料腐蚀难题。

在科研业绩方面,他主导建立了国家级的材料环境腐蚀试验平台新体系等,在自然环境腐蚀行为和机理研究方面获得系列化原创性成果,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800余篇,SCI论文690余篇,SCI引用10000余次,出版专著13部;建立了我国新时期环境腐蚀试验与评价技术新体系,为多项国之重器工程提供支撑;研发了百余种系列化耐蚀钢材原型钢与新品种,实现产业化规模生产;建成我国数据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腐蚀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平台,提出“腐蚀大数据”原创性概念和“腐蚀信息学”理论框架与技术体系,开创了腐蚀数据网络化共享的新模式。

在荣誉奖项方面,他发表包括《Nature》在内SCI论文790篇,专著18部(主编13部),引用12000多次,获授权专利145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行业科技一等奖5项,获国际防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2017年度技术贡献奖和2019年杰出研究奖等,还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个称号,培养了众多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四位专家虽研究侧重点不同,但他们的入选,凸显了涂料领域及关联材料科学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期待以四位专家为代表的科研中坚力量持续突破,以技术创新驱动涂料产业升级,为全球涂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关文章

推荐产品更多>>

最新求购更多>>

投稿报料及媒体合作

E-mail: 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