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泰启新8万吨PPS项目开工:中国高端材料产业的破局之战

来源:慧正资讯 2025-09-01 11:52

8月28日,黄山东泰启新科技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聚苯硫醚PPS)树脂项目正式破土动工。总投资16亿元的项目,标志着中国在特种工程塑料领域的战略布局迈出关键一步。项目一期预计2026年6月投产,将瞄准5G通信、人形机器人等高端应用场景,打造全球一流的PPS产业集群。

6.png

图源:徽州发布

令人瞩目的是,这家注册资本2亿元的企业成立仅半年,其实际控制人柯伯成同时担任安徽泰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泰达新材)董事长。这种“闪电式”布局背后,是一场精心谋划的产业升级之战。泰达新材作为全球偏三酸酐(TMA)龙头企业,近年凭借主营产品价格飙升实现业绩爆发——2024年营收同比激增146%,净利润达6亿元。然而,这家曾两次冲击资本市场未果的企业,此次通过关联交易将黄山徽州化工园区工业用地注入东泰启新,显然是在为转型高端材料铺路。

PPS:撬动万亿市场的“塑料黄金”

作为特种工程塑料第一大品种,PPS被誉为“塑料黄金”。其分子链中苯环与硫原子交替排列的独特结构,赋予了材料耐高温(长期使用温度220℃)、耐酸碱腐蚀、阻燃抗辐射等卓越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从芯片封装到深海管道,从核电机组到5G基站,PPS的身影无处不在。

当前全球PPS市场呈现“三足鼎立”格局:美国、日本和中国掌握规模化生产技术。日本东丽、DIC等企业凭借连续化生产技术占据高端市场,而以新和成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近年快速崛起。2024年新和成PPS产能利用率达100%,其开发的低氯级产品已打入3C电子供应链。据行业预测,2025年全球PPS市场规模将突破20亿美元,中国占比超31%,新能源汽车和5G基建成为核心驱动力。

技术突围与产业博弈

东泰启新项目的战略价值,在于其瞄准了PPS产业的制高点——线型PPS生产技术。早期交联型PPS因脆性大、加工难等缺陷,逐渐被日本吴羽开发的线型产品取代。这种第二代PPS不仅分子量高、颜色浅,还可直接制成纤维和薄膜,成为高端应用的主流选择。目前全球线型PPS产能占比已超70%,但国外企业仍把控着稳定连续化生产的核心技术。

国内企业的突围之路充满挑战。尽管新和成等企业在超高分子量树脂合成上取得突破,但在精密加工、改性定制等环节仍与国际巨头存在差距。东泰启新8万吨项目的落地,将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同时借助黄山徽州化工园区的产业集群优势(该区新材料产业产值已超116亿元),构建从原料合成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值得关注的是,项目所在地徽州区正以“创新驱动+集群生态”双轮驱动,打造长三角特种新材料高地,政策扶持力度空前。

风险与机遇并存的产业棋局

这场产业升级之战并非坦途。首先,PPS生产面临严苛的技术壁垒:熔体粘度对温度波动敏感,需要精密温控设备支持。其次,国际巨头不会坐视市场份额流失——东丽、DIC等企业已通过技术授权、合资建厂等方式加速在华布局。再者,成本压力始终存在:纯PPS树脂价格达5-8万元/吨,改性后成本增加30%,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低端市场渗透。

然而,机遇同样诱人。随着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崛起,PPS的轻量化、高强度特性使其成为替代金属的理想材料。例如,PPS复合材料可使汽车零部件减重40%,在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电池模组中应用广泛。更值得期待的是,国内企业正通过产学研合作突破技术瓶颈:成都苯环新材料研发的PPS薄膜已用于复合铜箔生产,填补国内空白;金石木塑料科技的聚酰亚胺(PI)产业链,为高端材料国产化提供了范本。

东泰启新的PPS项目,是中国高端材料产业从“跟跑”到“并跑”的缩影。它不仅承载着企业转型的梦想,更肩负着打破国际垄断、保障产业链安全的使命。当8万吨产能在2026年释放,或许将见证一个新的产业格局——中国不再是PPS的进口大国,而是全球高端材料的供应中心。这场战役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技术突破,更在于能否构建起产学研协同、上下游联动的产业生态。

相关文章

推荐产品更多>>

最新求购更多>>

投稿报料及媒体合作

E-mail: 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