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广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粤ICP备1813696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1000
来源:慧正资讯 2025-10-29 09:41
慧正资讯,防水系统是地下隧道工程的“生命线”,直接决定工程结构耐久性与运营安全性。青岛少海惜苑路地下隧道作为连接胶州少海南北湖区域的关键交通枢纽,该项目面临软土地质、穿湖施工及复杂节点处理等多重挑战,凯伦股份在该防水工程中通过技术创新与精细化管控实现了“不渗不漏”的质量目标,打造了地下交通工程防水领域的典型范例。
项目概况
青岛少海惜苑路地下隧道项目由青岛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管委建设、中国二十二冶山东公司承建,西起站前大道、东至少海北路,涵盖地下道路、地面道路及桥梁提升等工程内容,其中地下隧道段需穿越少海南北湖之间的敏感区域。项目地质以淤泥层、厚砂层为主,且包含穿湖段围堰施工工况,隧道外侧防水直接贴附于支护桩找平层,施工缝间距25至30米、变形缝间距50至60米,加之格构柱穿顶板等复杂节点,对防水系统的适配性与可靠性提出严苛要求。为实现结构长效防水与生态保护双重目标,项目采用“材料定制+工艺创新+智能管控”的一体化防水方案,覆盖隧道主体、节点密封及辅助结构等全区域。
核心防水难点
复杂地质的渗漏风险:隧道穿越深厚淤泥层与砂层,此类地层透水性强、稳定性差,施工中易发生塌孔,导致混凝土浇筑偏位,且支护桩作为主体侧墙外模,其垂直度偏差直接影响防水层贴合度,形成潜在渗漏通道。
密集节点的密封难题:工程包含大量施工缝、变形缝及格构柱穿顶板等节点,仅施工缝就达每25至30米一道,节点处应力集中且结构界面复杂,传统密封方式难以适应沉降变形需求,格构柱切割后更是面临高难度止水挑战。
交叉作业的质量干扰:基坑支撑间距仅4米,防水施工与钢支撑、钢围檩安装交叉进行,导致卷材接茬频繁,若工序衔接不当易造成防水层破损,且穿湖段围堰施工需兼顾防水性能与生态保护,进一步增加施工复杂度。
定制化防水解决方案
主体防水体系:采用“地下工程预铺反粘防水技术”,选用“凯伦”MBP-P高分子自粘胶膜预铺防水卷材+MBP-W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作为主体防水层体系,该防水系统采用“预铺反粘法”施工,空铺在基层,可与后续浇筑的混凝土形成牢固粘结,有效抵御基层沉降变形,即便防水层局部破损也能通过反粘特性阻止窜水。在支护桩找平层表面,配套使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其活性成分遇水后形成结晶,深入混凝土毛细孔道实现自愈合防水,与卷材形成“双重屏障”。
节点密封材料:针对施工缝与变形缝,采用“橡胶止水带+密封膏”组合方案,止水带选用耐老化、高弹性材质,通过预埋固定确保与结构同步变形;变形缝间隙填充柔性密封膏,兼具粘结力与伸缩性,适应地层沉降差异。格构柱穿顶板部位,定制专用金属止水环与遇水膨胀橡胶圈,形成多层次密封结构,阻断竖向渗漏路径。
交叉作业的质量干扰:基坑支撑间距仅4米,防水施工与钢支撑、钢围檩安装交叉进行,导致卷材接茬频繁,若工序衔接不当易造成防水层破损,且穿湖段围堰施工需兼顾防水性能与生态保护,进一步增加施工复杂度。
施工过程中,凯伦股份技术团队实施了分场景精细化施工工艺,针对潜在渗漏通道,执行“基层预处理-卷材铺设-粘结强化-保护层施工”四步工艺;针对复杂节点,应用专项处理工艺;同时进行了交叉作业防护措施,通过BIM技术优化施工工序,明确防水施工与钢支撑安装的时间间隔与空间避让方案,对已铺设的卷材采用临时保护层覆盖,避免机械碰撞破损;穿湖段围堰施工中,同步铺设防渗土工膜,与隧道防水层形成连续密封体系,兼顾防水与生态隔离需求。
实施成效与行业价值
项目防水工程经全面检测,实现了“零渗漏”目标,隧道主体及节点部位均未发现渗漏点,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材料在局部混凝土裂缝处形成明显结晶封堵,展现出良好的自愈合性能。经为期半年的跟踪监测,预铺反粘防水层粘结强度保持稳定,变形缝最大伸缩量达30毫米时仍无密封失效现象,格构柱穿顶板部位防水效果经受住暴雨期高水位考验。穿湖段围堰防渗系统有效阻止湖水渗入施工区域,且未对周边水体造成污染,实现防水与生态保护双赢。
该项目也是行业内首次在穿湖地下隧道中实现“预铺反粘技术+结晶型材料+BIM管控”的集成应用,其针对软土地质的防水解决方案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经验。项目研发的格构柱节点止水工艺与密集施工缝处理方案,有效破解了地下工程复杂节点密封难题,填补了区域软土隧道节点防水技术空白。同时,其“样板引路+三级检测+智能溯源”的质量管理模式,为地下工程防水质量管控提供了标准化范式,彰显了科技赋能防水工程的实践价值。